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73.76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
2008年,单片单晶硅片的价格约为100元;近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公布的市场成交价显示,单片单晶硅片的成交均价低至2元左右。在一些认证标准中,不将水电视为清洁能源

弯道超车,是很多人谈及中国光伏行业时的常用词。调研过程中,呼和浩特金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冯吉龙表示,如今,配建光伏电站、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的产业园,从而在生产时使用成本更低的绿电,成为推动当地光伏企业发展的新趋势。光伏硅片和组件的尺寸不统一,造成其他配件、运输、终端安装等环节存在不畅,这也是行业近年来面临的痛点之一。向内看,让高耗能的光伏上游环节更好使用绿电,需要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西北地区的冬日低温,也成为节水的一大助力。
2005年,中国多晶硅产量仅占当年全球光伏电池耗硅量的0.3%,行业所需95%以上的多晶硅依赖进口;也正是这一年,国内企业开始往产业链上游探索,开辟自力更生的新路。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推动产品性能不断提升,但若高性能产品的价格没有竞争力,也会导致有价无市。而作为中间方牵头工商业光伏电站项目谈判的林权(化名)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光伏电站的开发环节还是能盈利:工商业的每瓦能赚2~3毛钱,一次性拿完。
转卖电站也让光伏企业增加不少利润。去谈的时候(对方)就说了,谁价格低就给谁做。以高铭所在企业的合作方式为例,按现在的成本建设一兆瓦的光伏电站大概需要250万~270万元,而一兆瓦电站一年大概能有80万的电费收入。2023年9月14日,晶科科技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当年上半年公司主要有两笔电站交易,股转价格分别为1.14亿、9564.76万元。
长期持有还是滚动开发?这是个好问题事实上,早期因为光伏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可再生能源发电补贴,不少企业选择开发光伏电站,期望能够分得政策红利的一杯羹。而五大六小发电集团设定的十四五规划新能源装机目标超600GW,通过收购民营企业开发的光伏电站无疑是实现目标的途径之一。

在华南地区做工商业光伏电站的投资商高铭(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按照可行性研究,其投资项目的回本期缩短了一年到一年半,若用自有资金投资消纳率高的优质项目,回本周期大概在5年内,如果要贷款的话则要久一点。现在市场上收电站的还蛮多的,而且都是溢价收购。广东某光伏企业高层表示,其公司2023年签约了超过150个合同,并网了超百个电站,相当于每两天就签一个合同,每三天多就并网一个新电站,公司的电站资产有望在2024年达到10亿元的量级。随着组件价格持续下行,光伏下游电站在这一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此前因硅料价格高企而停摆的项目,开工的开工,并网的并网。
不过仍有一些光伏电站企业倾向于长期自持而非大量出售,如芯能科技、太阳能等上市企业,也包括高铭所在的光伏企业。公司下半年依然有不同类型的电站转让计划,包括100MW风电项目,该项目预计为2023年贡献税前利润约1.8亿,其他转让项目一旦确定也会及时发布公告。高铭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他们与业主签订的租期一般为20年,只要过了前期回本期(5-6年),后面就是一个纯收益的过程。过去这一年,东莞的工商业光伏电站从业者石明(化名)明显感觉到,工厂的分布式光伏项目竞争十分激烈。
据国家能源局消息,2023年全国太阳能发电全年累计装机容量约6.09亿千瓦,同比增长55.2%,增长幅度为所有能源发电之首。上游价格的跌跌不休,让不少光伏玩家涌进下游,也让2023年的光伏电站市场变得火热起来。

不过其提到,在2024年一季度公司会有少量的电站以股权转让的方式对外销售,前期有跟一些央企、国企有洽谈合作,在一季度会以相对合理价格卖出少量分布式光伏电站。石明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去年年底中标项目报价为2.64元/瓦,利润空间只剩15%。
在光伏补贴退补及新政策的背景之下,出售电站不一定是光伏企业断尾求生,更可能是为了滚动开发(即在保有合理开发规模的同时,将部分存量电站转让销售)、或者让自家项目入规入统。其中,多项GW级的光伏电站开发重点项目花落国央企。从各省市已公布的2024年重点项目清单中可以看到,甘肃、贵州、河北、天津、福建、山东等光伏电站开发力度加大。但在太阳能(000591.SZ)等光伏电站上市企业宣布获得大额可再生能源补贴的同时,也有不少光伏电站项目因存在未纳入建设指标规模且备案过期失效、为违规项目批复上网电价等问题而面临退补情形。对此,其提到非经常性损益金额约为1.50亿元,主要为报告期内光伏电站处置收益、往期客户预收款转收益以及政府补贴等收入。如果以一瓦4元卖出,电站持有者可能只能赚100多万元,但是如果长期持有优质的电站项目,过了6年的回本期,后面能赚更多
BNEF也称,上述评判标准很可能会随着市场的发展而更新。此外,海外光伏项目通常还需要获得无追索权的商业性银行融资。
同样,拥有丰富海外人脉和合作资源的营销团队,也有机会以资源为支撑,在海外市场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近日,知名研究机构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公布了最新一季度的Tier1光伏组件制造商名单,由于与上期相比,本次名单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动,超过40%的组件厂商未能入选,引发了光伏市场的广泛关注。
对于那些拥有独特技术实力或强大海外资源的企业来说,它们仍有机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整体来看,本次Tier 1榜单标准评估相比之前更为严苛。
具体来说,项目容量的提升从1.5MW到5MW,增加了企业出海的难度。此外,对于一些专注于分布式市场的组件厂商来说,它们可能并不需要过分依赖评级机构的名单。然而,现在项目规模提高到5MW,商业银行、投资方以及EPC采购方等为了确保中大型项目的顺利执行,将更倾向于选择在海外有长期影响力和良好声誉的组件品牌,而不是冒险选择新晋或不知名的品牌。例如,专注于异质结等N型方向性技术的组件厂商,如果能够凭借其技术优势向客户展示产品的独特性和高可靠性,便有可能持续上榜。
且评级指标对于组件厂商拓展海外市场尤为重要,因为部分海外商业银行在审批贷款时会参考这一评级名单。然而,与此同时,包括海外的韩华-Qcells、夏普,国内的苏美达、中润光能等在内的众多知名企业却意外落榜。
不过,名单会在每个季度进行更新,因此落选厂商未来进入第一梯队的机率仍然是存在的。当然,这也将促使厂商寻求更高效、更经济的生产方式,以保持竞争力。
这一结果反映了新标准下光伏组件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根据最新名单,国内企业仍然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包括晶澳科技、隆基绿能、晶科能源、横店东磁等在内的10多家国内组件厂商成功入选。
还有光伏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这次变动实际上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由于银行在审批贷款时会进行严格的尽职调查,因此当评级机构要求提供无追索权融资证明时,这实际上也是对组件厂商可靠性和信誉的一种验证。因此,新型组件公司若想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可能需要通过更大幅度的降价或其他创新策略来争取更大型的项目机会。特别是对于众多二、三线以及新兴的光伏组件厂商来说,他们面临的 出海难度或将相应增加。
只要它们能够在现有的分布式赛道中充分发挥产能、拥有足够数量的客户群体,便能够持续发展下去。财联社记者从业内获悉,这一变化源于BNEF对评级标准的重新修订,入围门槛被大幅提升。
由于BNEF的Tier1评级被视为第三方公司、金融机构等验证光伏组件供应商资质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全球光伏项目投资者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所发生的变化对于那些渴望在海外市场尤其是欧洲等关键区域有所作为的新兴组件公司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全球光伏项目招商引资的重要判断依据,该名单的变动不仅反映了光伏组件市场的竞争格局,也给光伏组件厂商带来了新的考验。
以往,参与1.5MW的光伏项目供货对大多数制造商来说并非难事,因为大量的分布式光伏项目都能满足这一条件。出海难度升级,独特技术成突破口环保与公用事业分析师许杰向记者表示,这一变化不仅增加了企业入围的难度,也体现了市场对组件厂商综合实力和可融资能力的更高要求。 |